大昆明进化史-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型城市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2014-05-16 浏览次数:1023
大昆明进化史-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型城市发展历程

  传统二线城市正在迅速崛起,它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机会,又何以形成其商业魅力。这是多数二线城市持续思考的问题,昆明也不例外。

  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的中心。

  而事实上,要让更多的人在这座城市集合,并非排列组合那么简单。我们在享受城市带来的便利、创造财富的同时,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这才有最强大的凝聚力。

  纵观全国,这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更何况对手的速度不慢,昆明不能总跟着跑。

  有必要先来考察下,昆明是怎样跑到目前这个位置的。

  城市演变史令昆明梦想成真-越来越美

  就昆明而言,城市规划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从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昆明建城开始,在600多年的岁月中,昆明经历过10多次大型城镇规划。

  只是,一直到1995年以前,昆明依旧以同心圆蔓延方式成长,城市规划变动也并不频繁。尤其是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昆明仅仅诞生了一个商 业中心——南屏街商圈。城市建设向市中心过度集中,主城区面积狭小,人口和建筑密度过大,交通拥堵,绿化面积少,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差,水资源短缺,各种压力加大,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带动力、辐射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当有效的资源日渐逼仄之后,城市需要继续发展,必须打破原来的格局重新构建新模式。于是,此前被“放置一边”的另一个方案开始浮出水面:即哑铃式的发展规模,以昆明主城区为一头,呈贡为哑铃的另一头,中间以昆洛路、昆玉路等为交通走廊的主线拉出来了。

  只不过,在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昆明城市规划与建设现场办公会上,将这个构思更加扩展,确定了“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城市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为“一湖四片”(主城片区、呈贡片区、晋城片区、昆阳-海口片区)和“一湖四环”(环湖截污、环湖生态、环湖交通、环湖新区)的两个围绕滇池周边的发展战略。

  这一城市格局如果铺开,昆明市主城区将由现在的180平方公里,发展为2020年的460平方公里。同时,昆明市总人口将从现在的578万增加到800万,城镇化率由52%提高到81%。

  沿着这一模式发展了五年之后,2008年昆明市对现代新昆明城市发展战略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主城(一湖四片、含空港区)和四个辅城(安宁、嵩 明、宜良、富民)的“一主四辅”发展概念,从而进一步完善昆明都市圈规划,提升容纳产业的能力,发挥集聚功能,增加城市竞争力。

  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有关人士表示,“一主四辅”的发展概念将使滇池流域一湖四片外的四个辅城得到更加快速发展的机遇。而这一规划的意义在于,标志着昆明城市发展从滇池时代走向都市发展时代。

  在今年的昆明市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在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围绕“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一城多点”的空间布局,抓好富民、安宁、嵩明、宜良四个辅城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如今看来,上述十年的现代新昆明城市规划到2008年开始颁布的《昆明城 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年)》,更加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从区域市场来理解,分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将昆明定位为桥头堡;国家层面,昆明是一个陆路门户城市;放在云南省的层面,它将发挥“一市带一省”的功能。其次是生态优先:强调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重视对环境承载力的考量,通过 对生态区域的分解来规划建设城市。

产业布局图展开-昆明担当“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角色

  我们要说,新昆明的发展并不是郊区变市区那么简单。

  城市经济学认为,产业是第一性的,城市是第二性的。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然而,地处滇池一湖四片的新昆明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必然加重滇池的污染。“滇池治理和产业发展成为了新昆明建设中两难的抉择。是否要回避产业发 展的话题,不发展呢?”一位城市运营专家告诉记者,“绝不,昆明不能回避工业话题。”在他看来,城市的希望在城市之外,滇中四城——昆明、玉溪、楚雄、曲 靖,与其各自为阵,分散发展,还不如形成“弱势合纵”的合力突围,共谋发展。

  事实上,滇中四城携手的规划甚至更早于新昆明城市规划,早在1996年就有提过。2006年,滇中城市群规划论坛在昆明召开,会上四方达成了“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共识。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先后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2009年10月,省发改委公示《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勾勒出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议 的大致合作轮廓,这使得滇中四城的合作方向更为清晰。2008年,滇中四州市共实现GDP3295.1亿元,占全省的57.8%,人均GDP约为 19400元,是全省人均GDP的1.55倍;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9.5%;并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公示一出来,很多市民都在网上留言,‘说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不快点做起来?’”参与撰写该规划的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段钢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说道:“这表示从内部诉求和外部环境上看,滇中经济圈应该尽快实施。”段钢所指的外部环境,无论是老牌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还是最近跃入公众视野的长 株潭、中原城市群等,都说明区域合作正被越来越多的地区从感知上升到理解;而内部诉求在于,云南在改革开放30年后,冀望通过区域合作,达到整体经济实 力、产业竞争力和生态承载力显著提高,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扩容与环保——成为自身诉求。

  站在更高层面领导层心中,云南应该建成毗邻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其中,昆明则应该是一个核心通道口,其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一个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

  大踏步招商正在进行时

  这样的愿景看起来无疑是宏大而美妙的。

  “规划总是很理想,但对于企业来说,到实际操作时会发现问题重重。”一省内大型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每一年,我们都会到滇中城市考察, 当地政府非常积极,都希望我们能在当地投资、落户,提出无数的优惠政策,但企业出于现实成本的考虑,并不能遍地撒网建厂,即便你有良好的资源。”

  该负责人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云南这一经济后发地区来说,各地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方面,目前的情况仍然是竞争大于合作。对政策的执行主体 ——州市一级地方政府而言,GDP数字依然是最核心的政绩,虽然环保问题逐步被人重视,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经济增长仍然压倒一切。

  以至于有网友在网络上这样调侃“滇中经济圈”方案:“在这个所谓的整合中州市能捞到什么好处呢?别忘了昆明还有呈贡新区和西山区等很多地方没有喂饱呢!”

  “这句话指出即使在昆明,产业也没有到可以外溢的程度。”一专家指出,而纵观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的城市群,没有一个不是通过长年经济积累所形成 的辐射、带动、外溢过程。“这是一个历史进程,而非人为过程。而从云南自身条件看,要真正完成产业的合理布局,仍需漫长时日。毕竟,与官员们五年一届的任 期相比,此轮改革周期要更为漫长。如何在此期间协调好市场规律与行政指令、美好愿望与现实条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对决策者来说考验巨大。”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认为,导致上述原因的核心矛盾在于,滇中城市经济圈要从一个较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城市群,直接跃升成为资源合理利 用、产业合理分配的和谐社会,中途还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地方利益等方面的问题,挑战巨大。从政策引导上看,云南各级政府的决策者们需要在市场行为与政策导 向中把握好平衡。

  2013年3月26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正式出台文件建设滇中产业新区,既将滇中经济圈的思路得以延续,又在其中划定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区域。

  滇中产业新区顺势而生,这块被誉为“即将沸腾的土地”,选择了滇池径流区域以外的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位于 昆明东部的嵩明、寻甸、马龙三县(东区),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土地和较好的交通、能源和产业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新区。未来几年将有1000亿元资金支持 滇中产业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高端产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滇中产业新区的目标则被定为,到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到2020年,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的中高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左右。

  同年6月,首届南博会在昆明召开,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几年内将有1000亿元资金支持滇中产业新区的基础设施建 设、中高端产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这也是滇中产业新区第一次获得如此多的资金支持。2013年11月,云南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滇中 产业聚集区(新区)管委会行使部分省级行政审批权(第一批)的决定》,授予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管委会行使65项急需的省级行政审批权。

昆明,成为一座商业驱动的城

  到今年2月8日,省委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滇中产业新区相关工作。会议指出,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是云南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举措,选择基础较 好、相对集中连片、便于产业聚集、有利于尽快启动的县(市、区)和乡镇重点突破,作为先行启动的“引爆点”,边干边试边完善,加快招商引资,加快项目落 地,尽快见到成效;明确 “一年有突破、两年大变化、三年见成效”的三年发展目标。

  根据《决定》,在先行启动区,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将在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重大项目融资、统一干部管理、统一新增财税来进行管理。

  “这一举措将行政区划和经济功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将最大程度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董棣在接受媒体采 访时如是评价,先行启动区是一个经济运行的独立区域,在这一区域内,行政干预将让位于经济发展,由此,云南经济版图也将迎来重大变革。这意味着,在改革开 放30多年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事实上也正在冲破行政级别的枷锁,更加贴近现代意义上的由商业驱动的都市。

  即便如此,昆明要成为颇具吸引力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依旧漫长。可以对比的是,“提到昆明都往往被贴上旅游城市的标签,但对主要针对国际高端商务 和会议的国际品牌无论认知度还是吸引力都比较有限。可以衡量的一个标准是,到目前为止,昆明在高端酒店领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牌定位上还达不到一线城市的 水平。”一业内人士说:“例如,洲际会议选择成都。”

  产业亦如是。什么是昆明的致命伤?

  “当然城市间交通能力的提升,对于物流,对于人员的交流,对于商机来说都有好处,但恰恰是这个硬性条件之外,城市还必须具备一些隐性的优势。” 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全球合伙人庞锦峰说,一个区域会形成某种产业布局,不只在于政府的某个想法,还在于当地人文和经济发展的汇聚。比如厦门,如果 以GDP、人口及城市面积来衡量,这个城市并不属于经济特别发达的主流大型城市,但厦门在吸引公司人长期开展事业方面却并不比其他大城市逊色。一座城市的 商业发展潜力还在于它对移民人口的接纳度和吸引度。

  一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同样反映在了这个城市所能提供的资源上。“在职业发展机会之外,专业性人才会看重与同类专业人士的频繁接触及交流的机 会,而对于企业家和高端管理者来说,他们也会看重社会资源的接触度,信息的更新速度,文化的开放程度。工作之外,人们还有医疗、财富积累、家庭教育、养老 等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关注点,包括工作生活平衡方面对休闲娱乐等消费的需求。”庞锦峰说,“这些也都是一个城市的政府、半官方机构可以在吸引人才方面考 虑的因素。”

  按照这种观点,那些发展均衡的城市才能发挥更多的功能性,从而具备更高的竞争力。“城市的功能要有系统性,有居住、商务和消费功能上的平衡,所以不能总是按照开发区的思路来规划。

  这是一场环环相扣的过程,难度更甚马拉松。拥有了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大公司们将带来的资源投入,将会给一座城市带来发展上的驱动力。当然,其 间一个难以避免的事实是,大公司和品牌的入驻,会让城市看起来越来越相似。但最终,城市的潜力与价值还是与其自身的独特性相关——取决于它们所掌握资源的 密度、规模以及公司品牌和人才所构筑的复杂的协同性,这些因素最终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商业魅力。(云南信息报 记者龙庆)

点击排行
 
更多>>名企推荐